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关于公开南充至潼南(四川境)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信息发布者:zsny2015
    2017-03-05 16:26:24   转载

     南充至潼南(四川境)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已进入中后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28号),现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和主要环评结论进行网上和媒体公示。

          1、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在项目公示之日起10日内,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报告简本,或直接登陆南充市交通运输局、遂宁市交通运输局网站下查阅该项目环评结论并将意见按下述联系方式反馈,项目前期行业主管部门及评价单位将根据公众意见在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给与采纳与否的说明。      1.1项目前期行业主管部门名称和联系方式项目前期行业主管部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联系电话:028-85525302                      联系人:张静通信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80             编:610041电子邮箱:scjttjhc@163.com     1.2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联系电话:028-86919803                      联系人:王泽林通讯地址:成都市太升北路35               编:610017         电子邮箱:22596325@qq.com     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是项目直接影响区的南充市和遂宁市。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为公众对本工程建设的态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3、公众提出意见的具体形式和起止时间公众可以采取网上发邮件、打电话、邮寄信件等多种方式发表意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本评价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169192016930日。


    南充至潼南(四川境)高速公路环评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1)路线走向路线推荐方案(H+A1+A线)起于南充市顺庆区同仁乡黄地坝,上跨广南高速并形成枢纽互通,并顺接南充过境高速北段,起点桩号HK0+000。路线于HK0+900处上跨西气东输的支线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在双桂镇东侧设双桂互通,至花园乡西侧后下穿达成铁路(复线),设置嘉陵停车区(HK16+400),其后设置花园互通与规划调整G318线连接,于韩家湾设置十字枢纽互通与成南高速实现立交,H线止于HK21+150=A1线起点A1K0+000)。后A1线继续向南前行至世阳镇西侧,设置世阳互通接规划省道S207线(现县道都安路XR29),止于A1K9+150=A线AK9+840)。A线继续向南布设跨越李渡支渠后于龙岭镇西北侧设置龙岭互通接规划省道S208线(现县道李龙路XR28),经金凤镇至华兴乡,设置华兴互通。在安福镇东侧设置安福服务区(AK30+000)后,在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东侧遂宁至广安高速公路相交,设置蓬南枢纽互通,止于川渝界楠木湾处,终点桩号AK41+080,路线全长61.54km2)技术标准本项目推荐方案设计速度采用100km/h,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度26.0m3)投资推荐方案估算总投资54.68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8885.84万元。采用国内银行贷款及项目业主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总投资的75%申请国内银行贷款,贷款年利率按现行利率4.9%计。4)工期本项目计划于2016年底开工建设,2019年竣工通车。建设工期3年。2.社会环境1)随着公路建成运营,必将带动沿线诸多行业的兴起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城乡贸易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大量机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2)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兴建该公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在项目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并注重项目沿线水资源的保护。3公路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将使部分当地居民群众临时或永久性搬迁,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国家政策办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安置后,进行再生产,能够把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4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5)拟建公路对居住区、群众人际交往以及耕作的分隔和阻碍的影响很小,通过设置桥梁、通道涵洞、人行天桥等方式可以得以缓解。6拟建公路的路线选择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本着路线过乡镇“近而不进”的原则,对沿线城镇规划无大的影响,但人口密集的局部场镇路段下阶段可考虑进一步优化线位,减小拆迁安置。7)经过初步调查,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公路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拟建公路沿线的文物进行调查勘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后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立即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在进行公众参与调查和现场踏勘时,沿线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众一致认为该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并对该项目的建设表示支持。3.生态环境3.1生态环境现状1)植被分布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现场采集的照片及实物标本查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四川植物志》以及《中国植物志》等相关专著进行鉴定。统计出评价区共有维管植物约95249344种,其中蕨类植物约111221种;种子植物84237323种,其中裸子植物566种,被子植物79231317种。被子植物中有双子叶植物66179254种;单子叶植物135263种(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1978,裸子植物采用郑万均分类系统1961,被子植物采用哈钦松分类系统1981)。评价区虽地跨南充市顺庆区、嘉陵区和遂宁市蓬溪县等两区一县,但由于人为活动较多,包括开垦耕地、修建公路、放牧、建筑施工等活动,其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次生特征,植物多样性的质量也明显较低。评价区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区属四川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天然林已基本不存在。评价区内森林植被多为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人工栽培形成,人为影响极为严重,植被类型较为简单。所有自然与人工栽植植被中,柏木林和农田植被分布面积在评价区最为广泛,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2.30%48.57%;其次为建筑用地的分布,占评价区总面积的5.29%;再次为盐肤木+黄荆灌丛,占评价区面积的4.77%;白茅草丛多分布在人工造林(柏木林)失败后的地块,占评价区面积的3.66%;其他类型的占地比例均不足2%,慈竹林的占地面积最小,为12.32hm2,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33%。这些数据反映了农业垦殖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广泛,耕地集中于河谷及山坡较平缓地带,其分布面积也最大,同时评价区植被多以人工林、次生林和干扰强度大的暖热性灌丛、灌草丛为主。2)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分布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名录所列物种,评价区内发现有栽培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苏铁(Cycas revoluta3种,II级保护植物有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樟(Cinnamomum camphora)、莲(Nelumbo nucifera3种(表4.3.2-2)。根据国家法律,只有野生种才受法律保护。这些保护树种已经被驯化作为常见的环境美化树种或经济作物。植株数量以喜树较大,作为用材树种栽植于宅院旁侧或田垄上,也常与慈竹林内散生;莲多见栽培于的池塘或河流边缘;其他4种保护植物植株数量较少。本项目评价区共调查到1株古树,为黄葛树(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位于居民点旁(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位置为龙皇庙旧址),地理位置为105.960259E30.690109N。树龄大约在140年,胸径130cm,现今生长衰弱,推测可能是由于以往多年的香火熏染所致。3)动物评价区内的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亚区农田、亚热带林灌动物群范畴。因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域原始森林植被残存极少,区内野生动物多为中、小型动物。因为评价区地处丘陵地带,海拔落差很小,距离相对较近且无明显的地理隔断,栖息环境类似,而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所以评价区范围内(顺庆区、嘉陵区、蓬溪县)的动物多样性相差不大,在不同区域仅仅表现为种类和数量上轻微的差异。经现场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评价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173483种,其中两栖类125种,爬行类有136种,鸟类112460种,哺乳类4512种。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所列物种,评价区内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分别是是隼形目鹰科的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和普通鵟(Buteo buteo),四川省省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鹳形目鹭科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和绿鹭(Butorides striata);无国家和四川省重点野生保护爬行类、两栖类和兽类动物。4)水生生态评价区跨越的河流为嘉陵江水系,主要有西河、曲水河、吉安河、安福河及其支流,由于捕捞过度、人为污染以及生境丧失等原因,评价区内鱼类资源已显著减少,常见的只有鲤、鲫、鲇和乌鳢等少数几种鱼类。据实地调查结合现地访问结果及查询资料,南潼高速涉及的河流或水库内共有鱼类4613种。在有分布的13种鱼类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有7种,占总种数的53.85%,处于绝对优势,其它科的鱼类种数均较少,鲇形目鲇科2种,占15.39%;鲤形目鳅科、鲇形目鲿科、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以及鲈形目鳢科各1种,各占7.69%评价区内涉及的西河、曲水河、吉安河等水域,除西河外,河床均不宽阔。因水流量小,水流相对平缓,其内分布的13种鱼类均为静水、缓流水类型,虽然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但由于栖息水层及食性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群,而每一类群都各自有其不同的取食方式,从而获得不同的食物,以满足其种群的增长的物能需要。如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鲇Silurus asotus、大口鲇Silurus meriaionelis、乌鳢Channa argus属于静水、缓流水底栖鱼类;宽鳍鱲Zacco platypus、马口鱼Opsaruchthus bidens、鲢Hypophthalmichthys nobit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Myopharyngolon piceus属水体中层鱼类;黄鳝Monopterus albus属于洞隙、缝隙鱼类;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则属于广生境鱼类。5)生态系统根据野外调查,拟建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灌草丛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农田村落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和道路生态系统。3.2生态影响工程建设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将影响一定数量的植物物种,导致它们数量减少。但受影响的多数落叶阔叶、灌木、草本类植物在评价范围内分布广泛,生存能力强,自然恢复的速度快。在实施本评价报告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植物多样性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在工程完成后损失的植株会得到恢复,不会有植物物种消失。1)按《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公路位于I-2-3嘉陵江中下游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隶属于I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下的I-2盆中丘陵农业生态功能区。本项目的建设在联通3个区、县以及沿线乡镇、缩短之间的通行时间的同时,也会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相协调。2)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进行设计,拟建公路的地形为丘陵区(类地形区),总体用地指标为7.2275hm2/km,经计算拟建公路(扣除隧道长度)后平均每公里为6.682hm2/km,低于相应的用地指标,工程永久占地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相符。3)工程永久占地492.54hm2,以占用耕地为主(278.38hm2),占永久占地的56.52%;其次为林地(164.91hm2),比重为33.48%。工程永久占用耕地和林地的面积仅为评价区同类型面积的15.52%11.52%;工程临时占地63.20hm2,其中以占用林地(53.08hm2)和耕地(6.15hm2)为主,其临时占地比重分别为83.99%9.73%,评价区同类型比则分别为3.71%0.34%。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对评价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小。4)工程设置取土场4处,弃渣场16处,施工便道47.01km施工生产生活区12个。工程设施临时用地均符合环境设置要求,设置较为合理。5)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植被的面积较小,主要以占用耕地和针叶林为主,其次为灌丛。但针叶林和灌丛均为当地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人工种植的次生林地,在评价区以及当地分布广泛,工程占地不会对其及其他植被类型的群落分布和发育形成威胁,而且临时占地对植被的占用会随着施工结束而得到恢复或复耕。6)本项目沿线群落植物种类均为区域常见和广布种,且沿线绝大部分地区为农业生态区和林业生态区,而林业生态区中以人工林占优势,植被的次生性较强,因此工程施工对沿线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工程建设不会对评价区内A1K4+190左侧35m1株黄葛树古树形成占用影响。7拟建公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的破坏、迁徙阻隔以及种群数量影响较小,不会降低区域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对工程沿线分布的3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松雀鹰、雀鹰和普通鵟)和3种四川省级保护鸟类(小䴙䴘、中白鹭和绿鹭)仅形成惊扰,使其远离工程施工期觅食和活动。8)工程建设永久占用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约18.64hm2,占评价范围内林地面积(1431.50hm2)的1.30%,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工程所占用生态公益林类型以柏木林为主,集中分布于HK6+210~720HK7+450~HK8+240HK14+250~HK16+440等路段。9)工程建设共占用耕地278.38hm2,其中占用水田133.91hm2、旱地144.47hm2;根据拟建公路沿线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对拟建公路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进行了估算,拟建公路共永久占用基本农田228.27hm2,但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10)评价区内生物量重总量为18.88t(干重),生产力为1.57t(干重),工程永久占地造成评价区生物量损失约2.23t(干重)、生产力损失约为0.21万(t/a)(干重),临时占地造成评价区生物量损失0.40t(干重)、生产力损失0.01万(t/a)(干重)。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造成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损失占评价区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总量小,不足以对评价区的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产生较大影响。11)本项目的建设将导致评价区景观类型拼块的斑块数量增加,说明拟建公路的建设使评价区针叶林和耕地和水体景观破碎化的程度增加。但工程建设不会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阻抗性产生大的影响。3.3主要生态保护措施1)设计期①临时用地防护措施施工场地(灰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预制场等)及施工营地尽量选择在互通立交占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占地;施工营地,有村庄的地方尽量进行租赁。临时用地应选用荒坡、灌丛地和劣质的土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占用高质量的林地。施工便道的设计应尽量利用现有公路进行改造,新开辟的施工便道,应顺应地形条件,尽量减少大填大挖,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②耕地的占地优化措施下一阶段设计中,应重点针对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路段开展收缩边坡措施,尽量采用直立式挡墙以节省占用耕地。线路摆动应避免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占用。③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尽量优化工程集中占用生态公益林路段,对工程占用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核、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并进行补偿。2)施工期①陆生植物保护措施对位于项目A1K4+190左侧35m处的1株黄葛树古树加装围栏,并挂牌保护,严禁施工对其形成占用。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严格划定施工用地范围,严禁无故扩大施工用地区。②动物保护措施严禁猎捕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和正午爆破施工。跨河路段施工时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开动物的繁殖期5~7月,桥墩施工时采用围堰方式,并做好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与堆放,防止因污染水体而影响水生生物。③耕地保护措施严格控制临时用地的数量和面积,临时用地的选址应多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少占农田。且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平整并复耕。3)营运期①及时实施公路的绿化工程,并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成活。②强化公路沿线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的监督工作,要求运输含尘物料的汽车加盖蓬布,各服务区、管理中心等沿线设施设置垃圾箱。③建议尽量利用乡土植被进行自然绿化,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④做好公路边坡、取土场及弃渣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临时场地的生态修复工作。4.声环境4.1声环境敏感目标1)根据现场踏勘,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声及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共有46处,其中主线45处,包括1处敬老院;花园互通连接线1处。2)现状噪声监测中显示,本项目代表性监测点昼间噪声为43.549dB,夜间噪声3338.5dB,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满足各自应执行的《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4.2噪声影响1)施工期路基施工拟建公路部分敏感点距路中心线距离小于100m,公路施工机械噪声对这些敏感点在昼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禁止夜间在敏感点处进行施工,对于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桥梁施工本项目存在8801m的桥梁施工,桥梁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桥梁下部桩基础施工,在下部施工时,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带隔声、消声的施工机械,如用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用低噪声的钻孔灌注桩代替冲击式或振动式打桩等,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相对冲击式打桩机施工工艺而言,具有噪声小,震动小,无地面隆起和侧移的优点,因此钻孔灌注桩施工工程中产生噪声相对较小。隧道施工隧道施工爆破振动将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爆破时,一部分能量释放出来引起地面振动,传递给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使建筑物发生振动,若结构振动过大,就会造成房屋结构的构件以至整个结构的破坏,产生安全隐患。有些房屋虽没有造成结构的破坏,但由于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一般来说,房屋的破坏程度取决于爆破的强度,还与房址地形地貌、爆破地震波的频率特性以及房屋结构的固有频率、阻尼比等因素有关。隧道采用光面爆破,对于浅埋路段隧道采用微震控制光面爆破,隧道施工爆破对附近居民噪声、震动影响均较小。隧道爆破要注意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尽可能将噪声、震动等方面影响降到最低。2)营运期由预测结果可知全线46处敏感点中:营运近期昼间各敏感点全部达标;营运近期夜间10个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1.0dB -3.0dB营运中期昼间各敏感点全部达标;营运中期夜间19个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0.5 dB -5.5dB营运远期昼间5个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0.2 dB1.1dB;营运远期昼间38个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0.1 dB6.0dB综上所述,本项目运营期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造成一定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以保障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4.3防治措施1)勘察设计期取弃土场、搅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300m以外。合理设计材料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区,避免扬尘、噪声等影响居民。通过采取避让、改线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局部路线设计方案,使路线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在选线时限于当地条件所致实在无法避让或从技术经济论证避让不可行时,对受影响的声环境敏感目标从公路设计时就应考虑减噪措施,同时作出措施的经费估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需进行工程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应在前期工作中同步进行环境保护设计。2)施工期根据预测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100m处可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400m处可达到标准限值;因而夜间在敏感点附近无特殊情况应禁止施工。施工中需采取以下措施,以防止施工噪声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地布局施工现场是减少施工噪声的主要途径,如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相对集中,以减少影响的范围;如对可固定的机械设备如空压机、发电机安置在施工场地临时房间内,房屋内设隔音板,降低噪声。另外在村庄敏感点附近施工时,需提前告知周边居民,设立群众意见反馈处,听取并采纳群众合理意见。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对于敏感点附近路段施工的须把排放噪声强度大的施工应安排在白天施工。严格限制夜间进行有强振动的施工作业。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时,除采取有效措施外,报环保局批准后施工,并公告附近群众。合理安排施工机械的行走路线和行走时间施工运输车辆,尤其是大型运输车辆,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确定合理运输路线和时间。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低噪音、振动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并带有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避免多台高噪音的机械设备在同一工场和同一时间使用;对排放高强度噪音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场,应在靠近敏感点一侧设置隔声挡板或吸声屏障,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共设隧道5处,部分隧道旁有居民居住,因此在对附近居民进行宣传告知的同时,建议隧道施工时的爆破和机械施工等禁止在夜间进行,在爆破或施工时应在洞口设置隔音板降噪、同时开挖防震沟以减小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做好宣传工作,倡导科学管理和文明施工由于技术条件、施工现场客观环境限制,即使采用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和措施,施工噪声、振动仍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向沿线受影响的居民和有关单位做好宣传工作,以提高人们对不利影响的心理承受力;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噪声的加重。加强环境管理,接受环保部门环境监督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除落实有关的控制措施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承包时,应将有关施工噪声控制纳入承包内容,并在施工和工程监理过程中设专人负责,以确保控制施工噪声措施的实施。施工单位需贯彻各项施工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确保施工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国家和地方的规定。推土机、铲平机、挖土机等强噪声源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应配备耳塞,加强防护。3)营运期管理措施公路沿线应合理规划拟建新城镇区,红线外35m范围内第一排禁止建设医院、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在噪声防护距离范围内,无遮挡情况下第一排不宜规划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物,可规划建设仓储、工业等其它建筑,首排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时应采取降噪措施以保证外环境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要求,外环境不能达标时需保证内环境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相应要求。对于已建成的村庄应通过设置隔声降噪措施减轻对现有敏感点的影响。建议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其建设单位应组织实施跟踪监测,以考察本工程对噪声敏感建筑的声环境影响,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要求采取合理措施。工程措施对于敬老院等敏感建筑物采取声屏障和隔声窗共同降噪以保证降噪效果。对于距离道路较近的敏感点,房屋分散布置,数量较少,在房屋结构为砖混结构时可采取安装隔声窗措施。规模较大的村庄,与路线距离较近时,且与公路高差微小或比公路低时,应安装声屏障,使整体区域环境噪声有所降低。公路沿线4a类区内的分散住户,房屋比较破旧的;夹在两条公路或铁路和公路之间,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尽量采取绕避或搬迁措施。根据通车后实际路线调查,车辆鸣笛影响较大,在沿途所有村庄、学校路段安装禁鸣提示,减少鸣笛的现象。对于距离较远的超标敏感点,可采取安装隔声窗等措施。为保证降噪效果,声屏障降噪后仍超标的敏感点同时采用隔声窗降噪。拟建道路沿线敏感点有46处,敏感点离拟建道路距离远近不一,所以本项目采用安装隔声窗和设置声屏障进行降噪。沿线46敏感点中19感点超标,共安装2m高声屏障580延米(全部为顶端吸声型声屏障),总投资116万元。共安装通风隔声窗1832平方米,投资219.84万元。总投资共计335.84万元。公路沿线绿化对减轻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受公路用地范围的限制,绿化措施只能作为降噪的辅助手段,在采取前述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公路与敏感点之间的空地(特别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进行植树绿化。通过对项目沿线声敏感点采取上述措施,评价范围内的房屋首先保证室外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a2类标准,室外不能达标的室内噪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中起居室室内允许噪声级的要求。5.地表水环境5.1地表水系分布及功能区划项目区的河流主要为西河、曲水河、吉安河、安福河等,属嘉陵江水系。根据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南充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南充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分类》的通知(南府办发[2004]120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手册》(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四川省主要河流环境功能类别表》,本项目涉及地表河流均属嘉陵江水系,地表水功能类别均为类。本项目沿线分布有7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中,本项目路线方案涉及准保护区1处,为新复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路线在取水口上游约6950m(水面距离)跨越西河,HK6+880HK7+540段位于其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水域和陆域,其中水域长度约38m,陆域长度约622m。本项目在保护区内桥梁工程(西河大桥)长250m,设水中墩2座,隧道工程(罗家寺隧道)长160m,其余均为路基工程,长250m5.2水环境现状根据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所出具的环境监测报告,本项目所检监测的西河(HK7+235)、曲水河(A1K3+950)、吉安河(AK15+182)、安福河(AK27+780)、黑龙江水库(AK34+665)监测断面各监测指标标准指数均小于1,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水质标准。5.3水环境影响1)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雨污水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的生活污水。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另外要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对于隧道施工废水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2)营运期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管理中心、养护中心等服务设施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应该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农肥及回用绿化。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矿建材料、农药化肥)车辆在所经水域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5.4防治措施①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取设置化粪池进行收集,处理后用做农肥,严禁直接排放。建议施工营地尽量租用当地民房或利用拆迁民房,生活污水利用现有设施处理。②施工机械修理场所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并配备油水分离器(1套)对施工机械冲洗及维修产生的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达标排放。③在混凝土拌和场、隧道施工场地布置沉淀池,将产生的含SS的碱性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回用于灰土拌和或达标排放。环评建议对安福服务区及嘉陵停车区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设备(生活污水二级强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后可外排。对于拟建公路1处管理处及7处收费站建议采用地埋式改进型防渗化粪池进行污水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农肥,出水用于管理处场地及周边林地、收费站院内绿化灌溉,不外排。本项目涉及一处新复乡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桥梁工程(西河大桥)长250m,设水中墩2座,隧道工程(罗家寺隧道)长160m,其余均为路基工程,长250m。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应采取以下措施:①采用加强型防撞栏设计,设置“保护水源,减速慢行”的标志牌;②桥面设置径流收集系统。③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设置任何取土、弃渣场、料场及施工营地。④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设置标志以提示施工人员,加强对承包商、施工人员的环保宣传。施工期不得西河及入河支流水体设排污口;严禁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西河及入河支流,避免对饮用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⑤施工营地时应尽量租用当地民房,生活污水利用现有设施处理,若确需建设施工临时住房,施工生活营地选址应远离西河及入河支流岸边,可采取设置化粪池或干厕进行收集处理的方式,经处理后做农肥使用,严禁排入西河及入河支流。⑥桥梁施工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方式,使泥浆循环使用,减少泥浆排放量。施工完毕后的泥浆经自然沉淀后覆土填埋处理,挖出的弃渣运至指定的弃渣场堆放,在桩基施工现场修筑截水沟,将施工产生的SS污水引至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排入附近现有的纳污系统,不得排入西河及入河支流。⑦工程完工后,立即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水源地的植被覆盖率。6.环境空气6.1质量现状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于201410181024连续监测7天,监测同时记录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周围环境简况。根据其监测报告,在所检测的环境空气敏感目标世阳镇鲜家寺敬老院、安福镇牛颈项村(安福服务区附近)测点TSPNO2PM10日均值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评价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6.2污染源本工程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该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是TSP,其次为沥青熬炼、摊铺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其中尤以TSP对周围环境影响较为突出。6.3环境影响1)施工期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但时间是短暂的。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掩盖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影响程度。2)营运期类比分析可知,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公路沿线各路段的CONOx浓度在路中心线20m外可满足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6.4防治措施1)施工期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并注意洒水降尘,对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必须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要求本项目每个标段的施工承包单位自备洒水车,对沿线施工便道和进出堆场的道路经常洒水降尘。拌和站应设置在开阔空旷的地方,远离学校、城乡居民区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并位于其下风向300m以外,减少拌和站对环境敏感点的粉尘和噪声污染。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即拌和机具有密封除尘装置,沥青的熔化、搅拌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作业,减少沥青烟气的影响。2)营运期营运期主要为行驶汽车的尾气影响,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此外,应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行驶。7.固体废物7.1环境影响1)施工期影响在项目施工期间,各类施工人员较为集中,将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渣和生活垃圾。施工废渣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在充分利用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处理,生活垃圾也应落实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按上述法律进行处理。防治污染沿线环境。2)营运期影响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收费站、服务区、养护工区工作人员生活垃圾,相对于施工期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由于营运期固体废物发生在距公路较近的区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若不妥善处置,则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在公路营运期,应做好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辅助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剩余污泥的收集、堆放和清运工作,防止随意堆置或丢弃,影响环境卫生。7.2保护措施在项目施工期间,施工营地周围应建立小型垃圾临时堆放点,集中收集后送至附近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在服务设施区设置垃圾桶,集中收集后定期运送至附近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8.水土保持1)工程扰动地表面积555.74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555.74hm2。全线土石方开挖总量881.33m3(自然方,下同),土石方填筑总量826.49m3,借方121.18m3,综合利用31.67m3,弃渣总量为144.35m3(合松方202.42m3)。由于项目对原有地表的扰动,在施工准备期、建设期及自然恢复期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29.75t,其中背景流失量为2.99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6.76t2)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涵盖了主体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弃渣场、取土场等单项,涉及的水土保持分项目完整;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囊括了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范围界定全面、准确。(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公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4)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为43751.64万元。项目的实施没有重大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上看,本项目建设可行。9.事故风险1)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由危险品运输事故造成的各种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2)根据模拟预测,本项目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营运远期事故发生概率为0.25135/年;工程涉及新复乡饮用水源准保护区路段营运近、中、远期发生危险品车辆交通事故的概率分别为0.018770.033150.05476/年;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主要为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车辆由于事故造成化学品泄漏对沿线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威胁。3)拟建公路涉及的河流主要为西河、吉安河、黑龙江水库,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化学品泄漏造成水体污染。4)事故处理按本报告提出的应急方案进行实施,可在最大限度上减轻事故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0.环保投资及经济损益分析公路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以及项目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生态环境和其它环境的变化。但项目建设会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会以较小环境代价得到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1.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本项目建设除涉及1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外(已办理相关手续,并获得政府批复),无其他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建议在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进行局部路段的优化方案比选和土石方纵向调运,尽量减少取弃土方量,减小对当地土地占用和拆迁安置的影响;另外深化项目沿线现有居民的分布情况调查,更为准确合理地设置通道位置,更加有效地缓解高速公路封闭带来的交通阻隔影响;对项目桥跨项目所在地主要地表水体的桥梁进一步开展桥跨方案及施工方式的比选,将桥梁建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综上所述,南充至潼南(四川境)高速公路是可行的。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